ISO9001纠正措施(下)
三、 纠正措施的检查
纠正措施的检查是PDCA循环的C阶段,即GB/T19001-2016标准所述的检查。根据纠正措施实施方案要求,对过程和结果进行监视和测量,检查策划和实施效果,看那些做对了,那些还存在问题,成败的经验教训等等。检查的内容一般有以下几项:
1. 检查进度。看各项措施是否按计划时间进度实施,那些提前完成了,那些仍未完成,什么原因等等。
2. 检查实施质量。看各项措施是否按计划要求实施,监视和测量结果如何?是否真真正正按措施去做,效果如何等等。
3. 检查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设性意见。
4. 检查实施的效果。在每个计划阶段实施纠正措施后,看过程和产品变化的程度等。
对内部审核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实施期限没有统一的规定,实施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实施措施的难易程度、问题的大小和管理的需要。从实践经验来看,一般内审对不合格采取的纠正措施大多以短、平、快为主,十天至一个月不等。从持续改进的意义来说,在采取短期纠正措施的同时,要纠正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针对不合格问题、性质,实施必要的较长的纠正计划。例如:质量问题的通病,老大难问题等。
四、 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及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PDCA循环的推动,关键在于A阶段,A阶段就是“处置”阶段,就是主管内部审核部门组织审核员定期或不定期对纠正措施执行情况进行跟踪、验证纠正措施完成情况,是否存在问题,纠正效果如何等,并进行及时处理,使纠正措施落实,有人过问、有人关心、有人监督、有人处理,形成有始有终的闭环管理。
(一)措施的跟踪和验证
纠正措施完成后,审核员应对纠正措施完成情况进行现场跟踪验证,其内容一般有:
1. 纠正措施方案是否按计划期限完成。
2. 各项措施是否得到执行。
3. 纠正措施实施后效果如何,类似不合格还是否再发生。
4. 诸纠正措施中哪一项措施效果最好,还存在什么问题等。
5. 有效的措施是否纳入标准化,对涉及的文件是否有更改,更改的手段是否符合程序要求。
6. 纠正措施的执行落实情况是否保存必要的记录等。
审核员验证并确认措施完成后,不合格类似现象不再发生,应在不合格报告验证栏内签字,这项不合格得到纠正的确认,阶段问题已经解决,不合格项才能关闭。
(二)措施有效性评审
GB/T19001-2016标准“10.2不合格和纠正措施”明确要求组织“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对消除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再发生所采取的纠正措施要进行有效性评价,评审的目的体现ISO9000族标准重视不断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预防搞形式主义。因此,组织应重视在每项纠正措施完成后对其有效性进行评审,重大的、关键的措施要成为管理评审的输入,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能持续不断改进。
一般在纠正措施实施完成后或阶段计划完成后对其措施进行有效评审,评审其能否防止类似不合格继续发生和控制程度。
对比法:对采用纠正措施前后业绩进行比对,来评价措施实施效果。例如,某电子仪表生产车间出现仪表老化时效处理不合格,经分析原因主要是老化时效时间不够,后来延长老化时间3小时,不合格的现象消除了,经过实施延长老化时间3小时前后的效果对比,证实措施实施效果并修改工艺。
讨论法:对某一项不合格原因同时采用多条措施,措施实施完成后,在对逐条措施不能或难以用数据计算效果时,为集思广益,广泛听取操作者意见,召开“诸葛亮会”讨论评价各条措施的效果,从中确认那条措施效果大。例如,某一服务班因为服务态度不好被投诉,为提高服务质量他们采取三条纠正措施:一是规范服务用语;二是进行培训;三是对被投诉当事人进行重罚。经过一季度实施投诉现象减少了,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在评审所采取的措施的有效性时,讨论结果认为三条措施均有效果,且同时使用效果显著,尤其是培训和规范服务用语,苦练了内功,是打基础的措施。对于重罚问题有些员工说,经常用扣奖金、扣工资、“炒鱿鱼”的简单措施虽然有效,但会带来负面影响,建议不轻易使用。
计算法:对某一项不合格原因同时采取多条措施,措施实施完成后,在逐条对照进行评审时,采用计算的方法来评价所采用的措施的有效性。例如,某一化学制品有限公司,在产品防蚀性方面不合格,主要原因是配方问题,于是采取了调整配方的纠正措施,并出台了三个新配方,经实施三个配方均达到目标,但通过逐个配方计算经济效益和效果对比,还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新安3号”配方效果最佳。
措施有效性的评价方法还有顾客评价法、专业人员评价法等等。实践时均可采用。
在内审中提出的观察项,虽然没有开列不合格书面报告,负责受审区域的管理者也应按照上述思路,必要时,可以通过原因分析,采取科学的纠正措施加以解决,内部审核的管理部门和审核员也应关注这类问题,按程序帮助有关部门/车间纠正,目的就是要防止轻微的潜在的不合格升级。